人民币重返6.3再创新高,未来走势如何?
多重因素
时隔三年,人民币再次回到6.3区间!
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自5月25日(本周二)涨破6.4后,就是一步步走高,26日至28日,分别突破了6.38、6.37和6.36,截至28日15时30分,当天离岸人民币汇率最高触及6.3562。
在岸人民币也同样重返6.3时代,今天一度涨至6.3683。
人民币频频创出新高引起了市场的极大关注,7天时间内,包括国务院金融委、中国央行等3次发声也释放了多个重磅信号。
多个因素共推人民币升值
近期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是国内外多重力量共同推动产生的结果,这其中既有市场因素,也有政策因素。
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,近期,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主要是由美元走弱、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、国际收支顺差等因素共同推动所致。
具体而言,从外部来看,美国继续实行宽松货币政策,美联储官员表态偏向鸽派,又叠加大量的财政刺激计划,同时美国整体的防疫力度有所松动,就业、失业率等指标不及预期,美元指数再次回落至90左右,导致人民币被动走强。
从内部来看,国内经济复苏持续加快,出口贸易保持高增长,贸易顺差规模较大,跨境资本持续净流入,为人民币汇率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因素。
未来走势双向波动成常态
事实上,不论国内外环境如何变化、市场需求和政策走向如何调整,这些无法准确预知的不确定性必然将导致人民币更多呈现双向波动、宽幅震荡的特点。
最近召开的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第七次工作会议也指出,没有任何人可以准确预测汇率走势。不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,汇率测不准是必然,双向波动是常态,不论是政府、机构还是个人,都要避免被预测结论误导。
正如中国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所言,目前,中国外汇市场自主平衡,人民币汇率由市场决定,汇率预期平稳。未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将继续取决于市场供求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,双向波动成为常态。
由此,上述会议也提醒,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应积极适应汇率双向波动的状态。企业要聚焦主业,树立“风险中性”理念,避免偏离风险中性的“炒汇”行为,不要赌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贬值,久赌必输。
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强调,企业要树立汇率风险中性意识,重视对汇率风险的管理。例如通过使用本地计价结算,将进口、出口做匹配,进行自然对冲,用汇率避险工具主动管理风险以及使用多元化的结算币种等。
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将长期坚持
在人民币波动上涨之时,5月中国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在参加莫干山会议时谈到,当央行为汇率目标所牵制时,货币政策往往在独立性和跨境资本自由流动之间左右摇摆。但一旦能放弃汇率目标,不为其所牵制,央行就可明确推进货币政策框架转型,坚定地追求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账户开放。
事实上,周诚君所说的就是“不可能三角”理论,即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不可能同时实现汇率稳定性、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跨境资本自由流动,最多只能实现其二,放弃其一。
但市场却有人将其解读成,中国央行将放弃管理人民币汇率,放任其升值。
由此,刘国强对记者表示,中国央行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、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,这一制度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都是适合中国的汇率制度安排。
这就是在向市场传递出关键信号,重视与市场沟通,并且维持一定的对汇率浮动的管理仍是中国央行的重要工作。 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第七次工作会议也提到,以市场供求为基础、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适合中国国情,应当长期坚持。
人民币汇率不能作为工具
进口大宗商品价格近期出现明显上涨,有观点认为,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升值可应对上述风险,但对于出口企业而言,升值则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,例如增加产品出口成本,影响产品在国外市场竞争力。
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第七次工作会议指出,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、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之下,汇率不能作为工具,既不能用来贬值刺激出口,也不能用来升值抵消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。
同时,管理好汇率预期才是重中之重,中国官方也坚决打击各种恶意操纵市场、恶意制造单边预期的行为。
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称,2020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,已经起到可观的抵抗输入型通胀的作用,但本轮大宗商品涨价不能单纯定义为输入型,国内政策因素和部分核心原材料供应不足也有关键影响,而且去年人民币汇率升值已令部分出口企业承压,在海外需求可能见顶并趋于回落的情况下,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升值将加重部分出口企业的压力。
“应对本轮通胀压力还需多措并举,以缓和国内大宗商品供应紧张问题为着眼点。至于人民币汇率的走势,还是交给市场供求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决定为好。”钟正生说。
▼
推荐阅读
编辑:张何缘
责编:周 锐